“科普e站”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通過網絡科普的形式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喀什地區科協高度重視“科普e站”建設,多措并舉、開拓陣地、提升能力,大力開展現代信息化科普宣傳,打通了科學傳播“最后一公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深化媒體融合,注重“科普e站”建設。喀什地區科協黨組高度重視“科普e站”建設工作,一是成立了“科普e站”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黨組書記任組長的組織機構,由分管科普工作的班子成員主抓,確保“科普e站”建設工作有人抓,責任到人,層層抓落實。二是注重平臺建設,充分整合全區現有信息化平臺資源。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聯合喀什地委組織部,依托地區黨員教育遠程網創建“科普e站”2339個,實現喀什地區行政村“科普e站”全覆蓋。聯合地區教育局依托全區1239個校園信息網,利用“班班通”終端共建校園“科普e站”21800個,實現科普優質資源在喀什地區校園全覆蓋。三是聯合喀什廣播電視臺、中國喀什網、喀什零距離開設了《科普天地》《科普之窗》欄目,大力開展線上科普宣傳,不斷提升喀什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四是注重科普信息員隊伍建設。喀什地區科協按照面向基層、專兼并重、服務全民的原則,綜合利用各種手段建設科普信息員隊伍,吸納科技工作者、“科普e站”管理員、社區居民、農村村民、醫生、教師、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及科技志愿者等更多熱愛科普的人員加入科普信息員隊伍。目前,喀什地區共有科普信息員3592名。五是加強管理,教育引導全體科普信息員時刻關注“科普中國”平臺,準確把握科普宣傳導向,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搞好科普工作,把先進的科普訊息,通過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社交渠道,及時推送給群眾,把科普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

創新方法手段,精準服務重點工作。喀什地區科協創新科普內容,一是綜合運用圖文、動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對傳統科普全面創新和再繼承、再發展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多樣化、個性化科普需求,圍繞各族群眾關注的疫情防控、鄉村振興、衛生健康、食品安全、低碳生活、心理關懷、應急避險、生態環境、反對愚昧迷信等熱點和焦點問題,將地區的科普信息化產品及時準確供給給各族群眾,做到了科普工作在媒體上有聲音,田間地頭有行動,重點節點有亮點,真正讓科普活動鮮活起來、生動起來,讓老百姓樂于接受。二是充分利用“科普e站”“校園班班通”、科普大篷車、科技刊物等科普陣地,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和疫情動態,有效提升公民科學防疫意識。截止目前,通過“科普e站”平臺發布疫情防控知識4400余條,傳播量達到102.5萬人次,助力疫情防控。三是通過“科普e站”廣泛開展各類政策宣講、技術服務、實用技術培訓和畜牧業養殖等方面的培訓,以科學文化引領,努力提升全地區農牧民科學素質,服務鄉村振興。四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科普e站”宣傳,引導各族群眾豐富和創新“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形式,更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科技支撐。

強化保障措施落實,常態化發揮作用。喀什地區科協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為主線,指導、用好、管好和發揮好喀什地區“科普e站”,充分發揮線上科普優勢,服務好中心工作。確保基層黨員(遠程)教育站點每周播放科普視頻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10分鐘;校園信息網每周播放科普視頻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5分鐘。喀什地區科協進一步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資金管理、及時撥付、規范使用,每年為每個“科普e站”提供200元網費補助,以小資金撬動大平臺,有效發揮網上科普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和鄉村振興,推進科普去極端化工作,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根基。據統計,近年來,共為“科普e站”投資資金達214.68萬元,提供優質科學視頻1440個,黨員教育遠程網創建“科普e站”并開展宣傳活動3.8萬余場次,受益群眾達446.6萬余人次。校園“科普e站”開展宣傳活動1.5萬余次,受益師生達80.6萬余人次。

喀什地區“科普e站”工作扎實開展,重點圍繞自治區黨委、地委“3+1”中心工作,在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社會穩定重點工作中貢獻科技力量,但與自治區科協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喀什地區科協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管好用好“科普e站”,不斷創新內容、拓寬渠道,壯大隊伍,融合資源,推動“科普e站”與文藝、教育、媒體、社會相融合,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科普宣傳,努力提升全民公民科學素質,為喀什改革發展穩定提供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桑格林
喀什地區科協 劉飛,楊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