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新聞5月6日電(王小軍 周璇)“探究科學調配新疆水土資源理論認識和實踐路徑,整體謀劃新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5月5日,新疆舉辦水平衡與國土空間協調發展學術交流報告會。
此次報告會邀請8位院士、專家圍繞“新疆水平衡與國土空間協調發展”主題,分別作線上主旨報告、線下學術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針對健康區域水平衡及實現路線提出:復雜水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在于突出的不平衡性,強化水安全保障關鍵在于優化提升水資源承載能力,降低水資源的不平衡性。要實現健康的區域水平衡關系,保障國家水安全,應加強需求側管理,減緩水資源剛性需求壓力;優化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增強水系統的韌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銘江就西北“水三線”空間格局與區域協調發展提出建議:通過建設南水北調大西線重大基礎工程,跨越“胡煥庸線”,促進中國東西部地區間適度均衡發展;跨越“陽關線”,促進河西走廊社會經濟發展;跨越“奇策線”,增強新疆水資源及環境承載能力,建設和諧美麗、長治久安的西北邊疆,形成以西北“水三線”建設為構架的水資源梯度配置格局,支撐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國土資源、人口分布、產業經濟的空間均衡、優化布局、協調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圍繞時空信息助力國土空間科學持續發展提出建議:推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評估和動態修編,應充分利用時空信息手段加強國土空間可持續發展研究,破解資源緊約束下的空間格局優化與科學保護、合理開發難題;應充分發揮時空信息和數智化技術的作用,提供高質量時空信息、高層次空間分析及高水平時空賦能,提高國土空間研究的水平與能力;應加強學科交叉合作,抓好國土空間人地關系、規劃監督實施與預測預警等基礎性與探索性研究,摸索經驗,試點示范,推動發展。
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總工程師、研究員唐新明結合衛星遙感服務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踐表示:近年來,自然資源部衛星觀測應用體系不斷完善,隨著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不斷拓展深化,國產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將實現從無到有,從能用到好用,從配角到主角的發展,后續將更好服務于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工作。在樣本庫、光譜庫的支持下,不斷優化AI模型和反演算法,最終實現國土空間的每一寸土地的數量質量變化準實施動態感知,為城市發展質量監測分析和產業空間布局遙感監測分析提供精準服務。
新疆農業大學校長、教授蔣平安針對新疆耕地資源質量狀況提出建議:一是構建統一管理、系統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二是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耕地資源動態監測預警機制。三是構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耕地資源評估體系。四是編制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新疆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丁建麗就干旱區土壤鹽漬化實驗觀測和智能遙感信息處理提出:水鹽變化遙感應從更大尺度、更細粒度、更全維度出發,詮釋全球變化及其影響、人類活動因素、地表要素的社會特征等未來地理大數據關注的熱點問題。水鹽變化遙感的數據模型將會更加顧及地理大數據的“5V”和“5度”特征,并在云計算的支持下形成“空-天-近-地-網”五維一體的智能觀測集成體系。最后形成高時空分辨率的全球土壤鹽漬化產品集,服務于各個相關行業。
新疆國土綜合整治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正高級工程師王明輝就挖掘新疆耕地后備資源潛力提出建議:一是優化水土資源配置,提升區域尺度水土資源匹配性,促進國土空間協調發展。二是高質量編制開發利用規劃,明確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分布、規模和時序安排。三是依法依規開發利用耕地后備資源。四是建立新疆耕地保護專項基金,為耕地保護監督、耕地儲備庫等提供穩定的資金渠道。
新疆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援疆)、正高級工程師柳澤,闡述了生態文明視野下《新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與實踐相關成果。
新疆科協黨組書記王光強表示,新疆科協將充分發揮院士聯合會作用,以院士專家新疆行活動為載體,組織院士專家圍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新疆水平衡與國土空間協調發展等重大課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召開專題咨詢會、舉辦高端學術論壇等,竭誠為院士專家做好服務,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合作、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搭建服務平臺。
“報告會聚焦高質量發展,緊扣如何提升水土資源匹配性、如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等議題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在提升新疆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加強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新疆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孫繼洲說。
新疆相關行業部門、科研院所、新疆學會的專家學者代表等300余人參加報告會。(完)
責任編輯:桑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