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和縣村干部、小組長、農民黨員培訓班在縣委黨校如期結業,150名學員圓滿完成培訓。新和縣科協聯合縣委黨校精細設計“今冬明春”大培訓課程,采取“理論+研討”、“線上+線下”、“講授+互動”、“專職+兼職”的培訓方式,充分調動學員學習各類知識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中,對學員實行全脫產、封閉式管理,并對學員的日常表現、學習效果、課堂紀律的情況進行量化考核。通過學習培訓,教育引導參訓學員進一步提高思...
1月31日,且末縣科協以“除夕”節日為契機,在阿熱勒村鄉村科普館開展科普活動,為各族群眾送上除夕科技大餐。阿熱勒村鄉村科普館主要分為科普展示區和有機紅棗管理展區,在VR設備體驗展區,參觀群眾爭先體驗VR眼鏡,時而在太空遨游、時而體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讓平日里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景象真實的展現在眼前,受到群眾連連稱贊,活動現場累計參加人數140余人次。在接下來的有機紅棗管理展區,背景展板簡要介紹有機紅棗管理...
為檢驗“今冬明春”全民大培訓效果,提升培訓質量,1月28日,新和縣舉行“今冬明春”大培訓第一期培訓人員結業考試,全縣135個考場、19497人統一參加考試。此次考試為期2天,考試對象為各鄉(鎮)、村(社區)第一期培訓人員,考試采取筆試和口試兩種形式進行,內容以國家通用語言、農業、畜牧業、林果業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知識為主。試題由新和縣宣傳部、教科局、司法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聯合出題,最終通過縣人...
大年初三,為進一步豐富返鄉學生寒假生活,且末縣科協組織返鄉大學生來到庫拉木勒克鄉進行觀摩實踐活動,體驗家鄉發展變化。活動中,來自各類高校的近40名大學生實地參觀庫拉木勒克鄉科普館、農耕文化園、養殖小區、合作社、村級陣地建設等地,通過親眼見、親耳聽,深切感受到黨中央的無限關懷,感受家鄉建設發展新面貌,進一步增強愛黨、愛國、愛疆、愛家鄉情懷。“今天在庫拉木勒克鄉科普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習和觀摩庫拉木...
近日,若羌縣吾塔木鄉依格孜科普館為了讓放假的孩子們可以有個更加充實的假期,吾塔木鄉依格孜村結合孩子的假期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場豐富的科普盛宴,使科普館迎來了新氣象。進入科普館的孩子們都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與新奇,走進科普館,孩子們都不約而同的在一起討論著這這些儀器,有的孩子還會指著儀器向講解員們詢問,講解員們也都非常認真的像他們講解與說明。在此次活動中,講解員還為孩子們科普了講述火災等救援常識,孩子們...
2021年,烏蘇市科協依托科技志愿者服務團隊積極開展了各類科普志愿服務活動。一是大力開展“技術服務送田間 激發精準施策”“培訓致富帶頭人 走好鄉村振興路”等科普服務進鄉村活動。二是組織“小小科技講解員”“走進科技館 放飛科學夢想”等科技館系列科普活動。三是開展“全國科普日”送科技下鄉實用技術培訓、“防范化解災害風險 筑牢安全發展基礎”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活動、“國際減災日”科普宣傳活動、第10個 “交通安全...
晚冬已到,年關臨近,臘月底正是蘑菇銷售的好時節,近日,和靜縣科協邀請農業專家來到和靜縣巴潤哈爾莫敦鎮阿爾孜尕爾村村民茹濤的蘑菇大棚內,看到一只只菌棒整齊地碼放在一起,不少菌棒上有新冒出的蘑菇,長勢喜人。順著大棚往里走,不少蘑菇已達到了采摘的標準。農業專家邊采邊向茹濤講述摘蘑菇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不一會兒就將適合采摘的蘑菇采了一筐。采摘結束后,將蘑菇進行根部處理,就可以拉到市場進行批發銷售。據專...
打掃衛生、整理展具、練習講解詞、排好值班表……1月30日,全州的100余家科普館,都在準備著春節期間迎接參觀的人流量。為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營造團結穩定、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春節期間,全州各鄉村科普館正常開放,為農村各族群眾、學生服務,開展科普宣傳教育、互動體驗、“我和親戚游家鄉”、科技志愿服務活動等,豐富農村各族群眾的文化生...
2022年1月27日下午,區科協聯合古南社區組織轄區中小學生40余名來到克拉瑪依市科技館開展了“走進科技館 感受科技力量”參觀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讓學生們了解科學奧秘,進一步開闊視野,讓學生們感受到科學技術帶給人們生活的變化,激發孩子們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據講解員介紹,克拉瑪依市科技館是一座外形酷似石油油藏地質構造的建筑,是一座突出克拉瑪依市石油特色的科技、文化、城市發展規劃的綜合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
為豐富基層科普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近日,由額敏縣科協、水利局、第一幼兒園等單位聯合開展的“科普文化惠民走基層”活動走進額敏鎮迎賓路社區。在額敏鎮二號小區,各單位聯合迎賓路社區和轄區群眾共同開展迎新春趣味運動會,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活動現場,干部群眾歡聚一堂,套圈、打保齡球等趣味小游戲讓現場歡聲笑語不斷,活動中穿插科普知識讀本發放、知識競賽和文藝表演環節,在各族群眾在玩中學、學...
版權所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技術支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文化傳播中心新ICP備1100175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