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們好,歡迎來到西域硒都焉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焉耆縣五號渠鄉查汗渠村科普館。焉耆盆地作為全國第17大富硒地,擁有特色富硒土地資源81.09萬畝,發現了辣椒、番茄、葡萄等11種農副產品屬于天然綠色富硒農副產品。”這是1月29日,焉耆縣在查汗渠村科普館的直播解說詞的開場。

通過在科普館內參觀學習,村民們了解到,五號渠鄉頭號渠村被中國地質學會認定為全國首批天然富硒土地,焉耆縣成為全疆唯一入選的縣市,目前,富硒產業嶄露頭角,已初步形成以富硒小麥為主導,整合多元化全域富硒農產品資源的發展模式,成為全疆富硒產業發展的領航標。
今天在查汗渠村科普館開展系列培訓活動。給廣大農牧民朋友講解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在我的右手邊展示的是大棚智能溫控系統,這也是大棚種植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我的左手邊展示的是無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相結合的立體種植模式。特別要說的是,我們查汗渠村有一個農民參加完我們的科技培訓之后受到啟發,探索了大棚養魚與無土栽培相結合的生態循環種植新模式。現在在我們的科普大講堂里,正在進行的是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和牛羊育肥養殖技術的科技培訓。在現場呢,我們也可以看到,農民群眾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非常高,可以通過我們科技專家的講解和培訓,掌握最新的科學種植和科學養殖的技術,真正做到依靠科學技術來實現勤勞致富。”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大家的腦子里注入了各種科技知識。

入冬以來,巴州科協充分利用冬閑時節,深入開展“科技之冬”“冬閑變冬忙”活動,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用“好”用“活”基層科普教育陣地,充分發揮全州117個鄉村科普館平臺載體作用和延伸功能,持續開展“文化潤疆鄉約科普”為主題科普系列活動,持續推進鄉村科普館提升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服務能力,推進農村科普工作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為提升農村公民科學素養奠定基礎。

截止目前,全州各鄉村科普館開展黨的政策宣講、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和科技服務等活動2660場次,受益群眾、學生20余萬人次,鄉村科普館已成為農村各族群眾接受科學文化宣傳、教育、服務、培訓的重要陣地,已成為具有人氣打卡點,成為農村各族群眾學習科技知識、假期學生和“我和親戚游家鄉”活動的打卡地,深受各族群眾和學生的歡迎和喜歡。
全州鄉村科普館還受到社會關注和好評。截至目前,在國家各媒體(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中國科技網、農民日報、網易、搜狐等)報道有關鄉村科普館開展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和科技服務等活動信息26篇、自治區各媒體(新疆日報、天山網、新疆網、新疆新聞網等)10篇、自治州及各縣市媒體103篇。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朱秦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