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27日,由新疆植物學會和新疆地理學會承辦的第一屆干旱區生態和地理青年學者論壇在烏魯木齊順利召開。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版納植物園、中國農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27家單位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參加論壇。

會議及野外考察
論壇聚焦“干旱區生物資源與生態保育”,針對干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現狀、問題和挑戰,生物多樣性維持與物種瀕危機制、生態系統退化與生態安全等關鍵問題開展研討,為干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切診把脈”,進而推動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此次論壇共設置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生物多樣性維持與保護、生態系統退化與生態安全3個專題。

合影
論壇邀請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院士Komiljon Tajibaev、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員、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李新榮研究員、蘭州大學鄧建明教授、新疆生地所凌紅波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The genusTulipaL. in Central Asian biodiversity hotspot”、“通過研究平臺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旱區荒漠植被格局與生態恢復”、“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旱區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塔里木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生態水調控”的大會特邀報告并線上直播,在線觀看直播人數超過3600人次。各專題學術報告近30個,眾多青年學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進行了熱烈地交流和討論。
論壇期間,還組織了部分青年學者赴伊犁植物園/天山北坡野果林退化生態系統、中國科學院伊犁河流域生態系統研究站(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進行了野外考察。
干旱區生態和地理青年學者論壇為加強干旱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交流與協作,搭建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加速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長,推動干旱區生態與地理學科發展,在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指導下由青促會小組發起。論壇聚焦生態和地理等學科熱點、難點和發展前沿,每年以一個學科方向為重點組織召開一次。
供稿:新疆植物學會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