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學探險協會舉辦青少年科普活動
發布時間:2023-12-11
12月6日,新疆科學探險協會舉辦青少年科普活動。來自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100多名師生及家長代表參加了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館開展的此項活動。此次活動以科學講座、科學課程及學生參與形式開展。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昆蟲研究室羅朝暉老師做《漫話百變昆蟲》科普講座,圍繞昆蟲的特征、習性、分類、形態結構和生態分布等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了昆蟲的種類和昆蟲與人類的關系,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從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三個方面講解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


聽完昆蟲講座以后,大家對昆蟲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博物館科普老師于源博、韓雪怡、黃婷婷、孫藝涵給大家開展《美麗的花間仙子--蝴蝶》科普課程,以初識別蝴蝶、蝴蝶的一生為切入點給同學們普及蝴蝶基本特征、生理結構及生活習性,深入探索花間仙子-蝴蝶的擬態。科學課堂上,同學們興致勃勃,不僅認識了解了更多昆蟲,也親自動手制作了蝴蝶標本。通過對昆蟲知識的學習及動手實踐更深入了解了生物多樣性及科學嚴謹性。同時讓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同學們走出校園,走進中科院親身動手實踐,為學科融合起到了帶頭作用。


本次實踐活動的最后一環節由博物館科普老師于源博、韓雪怡、黃婷婷為學生們開展《遠古的寶藏-化石》科普課程,圍繞古生物“恐龍”“昆蟲”“魚類”“古生物”四個主題,通過實地觀察、動手動腦,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這些古生物的形態特征,提高他們對自然、社會的認識,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化石和古生物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僅了解了化石和古生物知識,還進一步培養了他們合作學習和團隊協作精神。在本次參觀學習中,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對化石、古生物知識的探究精神。通過實踐活動,同學們對古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學到了很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


此次活動中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學生在新疆生地所的實驗樓,通過觀察植物和動物的生長,制作標本,了解到植物的結構、生長和生理特點,這對學生們認識植物、學習生物科學知識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同時也為中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實踐活動奠定基礎做出榜樣。

供稿:新疆科學探險協會 韓雪怡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