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新疆“烏-昌-石”大氣污染環境防治研討暨工作交流會在烏魯木齊召開。會議由新疆電機工程學會主辦,新疆大學西北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石河子大學、喀什大學協辦。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朱海涌、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科技數字化部主任趙明君、新疆電機工程學會副秘書長王涌出席研討會并致辭。研討會由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張林鍹主持。
本次會議旨在深化落實《“烏-昌-石”區域大氣環境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加快“烏-昌-石”區域的能源結構轉型,形成“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治理方案,全力推動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取得實質性突破,切實改善“烏-昌-石”區域大氣環境。

會上,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張林鍹代表新疆大學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由衷的祝賀,向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關心支持新疆大學發展的與會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他簡要介紹了新疆大學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以及新疆大學重點打造環境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取得的成績,提出“積極推進‘烏-昌-石’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現‘烏-昌-石’地區生態環境友好轉型”的方向,并表示新疆大學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力爭新疆大學環境學科與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更大成績。
朱海涌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議是落實當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有效行動,并強調要堅決打好污染攻堅戰,努力把燃煤型污染、粉塵型污染降到最低。
王涌在致辭中表示,大氣污染是當前全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做好“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推動綠色生態發展的具體舉措,期待環境領域的各位行業專家學者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積極為自治區環境發展建言獻策。同時,他表示新疆電機工程學會作為自治區科技團體,愿為社會各界搭建高層次交流互動平臺,為支持我區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展對大氣污染來源及其變化趨勢分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電力科學技術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的支撐作用貢獻力量。
趙明君表示,國家電網肩負著推動全國能源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責任。電力看環保,是國網一直以來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作為新疆電機工程學會的理事長單位,國網新疆電力公司一直以來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的電力為基礎,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助力實現綠色發展,為建設美麗新疆貢獻力量。他同時鼓勵全區電力科技工作者要在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和管理實踐等方面深入展開科研工作,為做好“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李佳欣在電力看環保暨“烏-昌-石”地區大氣污染環境防治場景路演環節,為與會專家展示了“烏-昌-石”地區大氣污染實時監控云系統,并就污染原因進行了詳細介紹和分析。
生態環境部環評中心首席專家陳愛忠作題為《碳排放的現狀、預測與規劃》的報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新民作題為《電力數據在大氣污染治理監管中的應用》的報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楠副教授作題為《我國典型區域大氣污染特征及管控效果評估》的報告、新疆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彭龍副教授作題為《“烏-昌-石”大氣污染研究現狀及其科學防治建議》的報告、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盧浩教授作題為《“烏-昌-石”大氣污染背景下新疆能源轉型關鍵技術研究》的報告、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學部姚騰博士作題為《大氣污染防控技術思路分析》的報告。
在報告中,陳愛忠教授展示了近十年以來全國各地二氧化碳的排放現狀,他指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新疆地區尤為明顯。因此,針對新疆地區,尤其是“烏-昌-石”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是亟需的。在“雙碳”計劃的推動下,加大科技創新與研發投入,推動高效減排和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烏-昌-石”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終將緩解。
張新民研究員的報告指出,依托電力大數據,通過用電信息采集數據服用,建立排污企業用電數據分析模型,構建排污企業區域用電分析、行業用電趨勢分析、生產活躍度等多維檢測指標體系,加強生態環境數據和電力數據融合研究,探索企業排污檢測、環境違法查處、異常用電監督等方面的非現場監管執法應用,推進環境保護數字化、智能化。
李楠副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全國及新疆地區空氣污染現狀,臭氧濃度依舊呈現高位震蕩,PM2.5超標天數顯著下降,但臭氧超標天數顯著增加。報告還分析了電動車對臺灣空氣質量的潛在影響。
彭龍副教授指出“烏-昌-石”地區重污染程度十分嚴峻,并提出“烏-昌-石”大氣污染問題攻關專項,提出總的研究技術路線。
盧浩教授的報告指出了“烏-昌-石”地區大氣污染嚴重,并針對問題進行了實施路徑的分析,包括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路徑分析、能源結構轉型路徑分析、交通電氣化氫能化路徑分析。他指出,在能耗“雙控”和“雙碳”目標下,新疆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鼓勵政策和清潔利用方面著重推進煤電和清潔能源的耦合,鼓勵交通氫能化、電氣化發展,從根源上降低新疆“烏-昌-石”區域交通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此外,盧浩教授還具體介紹了燃煤發電技術、多能互補技術以及“CCUS”技術。盧浩教授從路徑分析到技術的提出為“烏-昌-石”大氣污染研究提出了一條具體可實現的路徑。
姚騰博士在報告中指出了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整體思路,建立減排措施效果反評估、大氣污染數據整合與分析應用、減排情景分析與方案制定、污染物削減措施循環系統,構建平臺集成與防控指揮、構建物聯網污染源四級非現場監管體系。報告還對防空流程與算法支撐進行了詳細地介紹。
與會專家和代表從自身實際工作情況出發,分享了區域大氣環境科研方面的成功經驗,剖析了存在的問題短板,交流了未來發展思路。青年科學家代表積極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
報告會后,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數字科技化部副主任常喜強主持專家技術交流會。與會者在研討會的基礎上確立研究方案和實施方案,圍繞會議主題進行討論,并確立“烏-昌-石”大氣污染環境防治研究課題,擬定“烏-昌-石”大氣污染環境防治重大科技專項。

來自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評中心、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新疆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石河子大學、喀什大學、新疆工程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40余位業內專家、科研高校參會研討。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區大氣污染防治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加強交流、分享成果、促進合作、共享資源的平臺,有助于提升對大氣環境監測與污染控制的科學認知,為學會間、科研高校、行業間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凝聚科技合力、優培養秀大氣污染防治人才提供了更開闊的視野和思路,通過解讀當前技術需求、探討前沿技術、分享成功案例,為推動我區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建設“美麗中國”和“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
供稿:新疆電機工程學會 莊馨
責任編輯:劉旭歡